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休闲娱乐

俄罗斯有个“陕西村”,与世隔绝127年,看见中国人:大清咋样了

时间:03-16 来源: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:297

俄罗斯有个“陕西村”,与世隔绝127年,看见中国人:大清咋样了

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描述了一群隐居世外的人,形容他们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,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着,对于外界的王朝更迭一无所知。现实中,在苏联的土地上,还真有这么一个村子,他们男耕女织,安逸生活,与外界少有联系,当他们遇到中国人时,竟然还会询问“大清咋样了”。更让人诧异的是,这些人一口陕西方言,是标准的中国后裔,他们是如何定居在苏联境内,又是如何生存繁衍到今天的呢?辗转数千里,寻找“东干人”王国杰,陕西师范大学教授,长年研究苏俄历史文化。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研究苏联中亚地区民族文化时,看到了一篇文章,里面记载了一个叫做“东干人”的种族,他们的风俗文化竟然与我国陕西地区极为接近。结合历史资料,王国杰越来越觉得,“东干人”很可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甚至是从陕西迁徙过去的,如果这一猜想被证实,那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发现。可是在历史上,他们是如何跋山涉水来到中亚,又为何在那里定居了呢?这些疑问让王国杰兴奋不已,想要亲自去探寻历史谜题的念头越来越强,1990年,他获得了前往苏联留学的机会,探寻“东干人”成了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。抵达苏联之后,王国杰稍作安顿,就直奔中亚哈萨克斯坦、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加盟共和国的交界处,一路打听东干人的下落。辗转数千里,王国杰终于来到了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“营盘村”,据说这里是东干人的一个聚居地,一进村子,王国杰有一点恍惚,这和陕西回民的乡村也太像了吧!无论是建筑风格,还是环境布局,都让王国杰有种回到陕西的感觉,正在犹疑之时,一位老乡主动和他打招呼:“好着呢吗?”,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,让王国杰再次震惊。王国杰说明来意,村民热情的接待了他,村里的老人听说来了中国人,也赶来和他攀谈,闲聊之时,一位老人突然问道:“大清咋样么?左宗棠的人还在么?”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,王国杰心中浮现出《桃花源记》中的说法,这些人真的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!于是王国杰耐心的向村民介绍中国的情况。到了晚上,家家户户都来邀请王国杰去吃饭,淳朴热情的村民让他深为感动,这里没有围墙,各种牲畜、工具都随意放在门外,说是夜不闭户也不为过。王国杰住了下来,在对村民们深入了解之后,一段百年历史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。西迁的“陕西人”1862年,清朝同治皇帝刚刚登基,左宗棠在南方与太平天国打得不可开交,捻军则进入陕西发动暴动。在此形势下,陕西回民揭竿而起,组成起义军反抗清廷,起义军很快就占据了陕西、甘肃,要成立自己的国家,不接受清廷统治。1866年,太平天国已经覆灭,左宗棠奉命清剿捻军和回民军,直到1873年,陕甘地区的回军彻底失败,起义头领被左宗棠处死。从1862年战争开始,在清军的严酷镇压之下,很多回民为了逃避战乱,开始举族西迁。首批西迁的回民大概有3万余人,他们一路跋涉,走过戈壁荒漠,翻过天山山脉,终于来到了如今的“营盘村”,活着走到这里的人,只剩下3000左右。当地人看到这些“外来户”,询问他们来自哪里,这些人就会指向东方说道:“东岸”,当地人就取了“东岸”的谐音,将他们称为“东干人”。东干人一路走来,虽然人员损失惨重,但却顽强的保留了从家乡带来的各种农作物种子,还带来了大清朝先进的农耕、纺织等技术。这对于当地人来说,都是极具价值的“宝贝”,当地政府也就允许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。生活安定下来,东干人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,经过百年繁衍生息,如今已经有十几万的人口,分布在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等地。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,仍然使用汉语,饮食习惯和陕西、甘肃一样,喜欢吃面食,包子、饺子,谈到陕西,他们会称之为“额爷的省”,甚至还能清楚的说出很多关中的地名。婚嫁习俗也保留着传统的中国风俗,虽然允许自由恋爱,但必须由父母拍板,结婚时,女子穿绣花鞋、大红嫁衣,男子则是长袍马褂,很像清朝时的装束,婚后则讲究“男主外女主内”的生活习惯。对自己的村子,他们称为“陕西村”,从骨子里,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,并以自己拥有陕西回民的血统为自豪。王国杰了解到这段历史之后,又做了大量调查研究,撰写了《东干族形成发展史》,详细介绍了这个“世外桃源”的形成发展过程,随着东干族逐渐被世人了解,近些年,他们和外界的交往也慢慢多了起来。东干人如今的生活苏联解体之后,这些东干人成为中亚国家的公民,当地政府对他们实行了优厚的政策,鼓励生育,支持他们保留传统文化,发展经济。东干人擅长农耕,仅在哈萨克斯坦,如今全国50%的蔬菜都是由东干人种植的,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,东干人的生活水平要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。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不断加深友好合作,每年都有东干人的留学生到中国求学,他们学习汉语,学习中国文化,成为新一代的“丝路使者”。回到中亚,他们或是开办汉语培训班,或是到贸易公司任职,开展与中国的外贸。在哈萨克斯坦的131个民族当中,东干人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,近些年,涌现出很多的作家、音乐家、社会活动家以及运动员。他们积极参与本国的建设,投身于政治、社会、经济等各个层面,与各民族和睦相处。东干人也保留了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,至今还将政府部门称为“衙门”,办公人员成为“衙役”,总统称为“皇帝”,签约称为“画押”。他们大力发展旅游业,在中亚建设起具有中国风情的村落,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,对中国游客更是友善,甚至鼓励年轻人和前来旅游的中国客人,来一段千里姻缘。如今的东干人,已经完全融入中亚各国的社会,但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中国血统,对中国,特别是陕西、甘肃等地区,保持着高度的认同。结语一些在中国已经消失的习俗,在东干人那里也被保留了下来,甚至有学者将东干人的婚俗称为“文化化石”,或许在“陕西村”,人们能看到百年之前中国的一些民俗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东干人已经从过去的“与世隔绝”当中走了出来,与外界进行着频繁交流,东干人的生活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。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,进一步促进了东干人和中国的来往,他们时不时都会来到陕西、甘肃旅游,亲眼看一看老一辈人口中的故乡是什么模样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休闲娱乐